《ACT一學就上手》閱讀反思─觀察你的想法

ACT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六角形的其一)稱作想法的糾結,當我們被自己的想法纏住時,我們無法活在當下,失去與他人、世界的連結。也就是失去了心裡彈性。

        相對應的方法就是脫離糾結,脫離指的不是把該想法消除或擊敗,而是跟想法保持一段距離,不讓想法罩住了自己的視野,但也不完全忽略它。其實單指想法有些輕描淡寫,書中提到規則、理由、評價、過去、未來、自我描述...等,當中可以從我們的生活、文化中找到許多例子,我想特別針對這部分和我的生活做些連結:

1.規則「個案在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之中有哪些僵化的規則」:
       首先跳入我腦海裡的是前一陣子PTT提到的「母豬教」議題,指的是少數女性運用本身性別上的優勢而獲取利益的情況,其中有篇文章提到之所以網路上會形成母豬教這股意識形態,只要是來自於男性受到傳統文化規則壓迫,而在網路上宣洩情緒壓力。這點我是很贊同的。

       我算是相當幸運的一份子,父母在念書上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但在求學、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還是感覺到「念書才有未來」的規則在周遭揮之不去;到了高中、大學階段,網路、社會,我家巷口,也會有種「讀社會組工作不好找」的規則;回到母豬教的議題,台灣男性比較常被要求的像是「吃飯應該要幫女生出」、「要娶對方男方家境、社經地位、工作要比女生好」、「男生要照顧女生一輩子(婚禮都會不停repeat這句....)


2.理由(為什麼改變是不可行的?)
        當兵若你反應不合理的現象時,最常聽到的一句就是「規定就是這樣」;實習的時候最常聽到個案說「我就是這樣的人」。

3.評價(評價有時是好的,但也有很多評價是沒有幫助的,如果緊抓著評價不放那就會出問題)
        例如護家盟(其實我一直不確定這團體在幹嘛)死抓著對同性戀負面的評價「同性戀會破壞家庭價值」、「同性戀會讓我無法教小孩」,程度之嚴重已經失去基本的邏輯和論述能力,還拿上帝作自己的擋箭牌,我相信他們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太好,因為他們的視野被自己蒙蔽,與世界失去連結(可能與上帝的連結很緊密啦我不知道);相較於他們,四插貓(ptt名人)反而心裡彈性大多了,我相信他心裡還是會有些許對反同者的評價,但他選擇不讓評價糾結,走入護家盟的活動、群體之中,既使受到打擊還是繼續前進。

4.過去(反芻過去的傷痛、失敗、錯誤)
        懷念以前美好的自己,懷念錯失的機會,或是「如果我能就好了」。小說《不存在的女兒》中的醫師爸爸,因為糾結於過去送走的女兒而無法與太太、兒子連結,記得太太的內心獨白中有句話:「常常感覺到兩人之間有座看不到的高牆」,並且生活精力投注在攝影(精神分析可能稱之為昇華,但我認為比較像糾結想法或經驗逃避)

5.未來(幻想與未來更好的生活)
        這點可參考《失控的正向思考》。書中提到正向思考的無限擴張,甚至忽略科學基礎薄弱的事實,並結合美國的資本主義文化,成為一種商業產品,販賣的就是每個人都希望未來過得更好的幻想,並讓你浸泡在失去現實感的氣氛之中。(書中作者有訪問Seligman,對,就是那個考試要考的那個Seligman,他本人最後也承認正向心理學根基薄弱的事實)
        另一個可觀賞影片影片中會看到直銷組織常用的宣傳手法,在聚會現場營造出一種不真實的騷動,其實是就期望你跟自己的未來幻想糾結,並成為替他們賺錢的下線。

6.自我描述(我很笨,我很差勁…)
自我描述其實跟前面的糾結類型是有相關的,例如一個受到傳統文化要求「男人就是要養家」的男性,在失業或失去經濟能力時,就會有「我是個沒用的男人」的自我描述。而同樣地護家盟的強烈主張「同性戀會破壞家庭價值」,若是在資訊不發達的偏鄉地區,同性戀者容易會有「我是不好的」這樣的自我描述出現。也就是說,個體可能會因此糾結於傳統的男性角色或是負面的同性戀角色之中。

後記:

其實ACT很強調實作練習,畢竟也是從行為主義發跡的療法之一。但自己目前作的次數也不多….但腦中還是會冒出一些想法,所以就先寫下來了。自己為什麼做的不多其實也是糾結於某個想法….我的心智是個任性的小孩啊!目前正嘗試和它和平相處,make peace with it!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