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一學就上手》閱讀反思─開放自己
開放自己在ACT的另一個同義詞也稱之為接受自己的情緒,讓想法或感受保持原樣,給這些想法與感受一些空間,不去抗拒,讓他們自由來去。
但ACT所指的並不是接受所有的情緒,而是當你所逃避的情緒或感受已經阻礙你符合價值觀的行動時(喝點小酒舒緩一天的情緒是可行的,若變成酗酒導致無法正常生活就不好了)。而ACT也提供幾個接受的方法:觀察、呼吸、擴張、允許、具體化、正常化、自我慈悲、擴大覺察,在《ACT一學就上手》書中有詳細的說明。
這禮拜回家的時候正好家裡沒人,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視,接著走過客廳,讓電視在我的背後繼續撥放,然後我再繼續做其他的事情。既使回到自己房間,我也是把音樂開到比平常還要大的音量撥放,而我只是坐在電腦前,無意識地把FB的頁面往下拉,並沒有特別想要做什麼。這些過程是我在事後回想才覺察到的,當下自己就像是《命運好好玩》當中Adam Sandler的自動導航模式一樣,沒有與此時此刻連結。
ACT認為「正念」可中斷問題行為,跳脫被糾結或經驗逃避的狀態,關注自己當下發生了甚麼事。在前面提到的幾個接受的方法中,主要是透過呼吸進入專注自我的狀態,並關注自己的內心情緒,允許並具體化這個情緒,其實跟後現代的外化是同樣的概念,也就是把情緒與自己分離,讓自己更能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在關掉電視、音樂之後,我開始做運動,並把音樂改成自然音樂(叢林鳥叫那種),透過運動中的呼吸調整節奏,並逐漸專注在自己內心的狀態(這真的很難,需要逐步練習!)。逐漸去想這個情緒是甚麼?我感受到的是甚麼?他是甚麼樣子?...最後我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個身形不高,面露愁容的男孩處在熱鬧的場合中,獨自一人待在角落:
《壁花男孩》 圖片來源:google
我用手邊有的工具把這個情境畫下來,就像《壁花男孩》當中男主角在熱鬧的舞會中獨自坐在牆邊的那種情緒。畫好之後,我稍微坐著並花點時間觀察自己的畫作。回想起從剛到家一直到目前為止的自己,原來我一回到家中就在逃避寂寞(或孤獨?)的情緒,透過各種螢幕、聲音、FB訊息去掩蓋自己的思緒,無意義的在殺時間。
具體化情緒的好處是能夠和情緒保持一點距離,並且從觀察者的角度看見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逃避它或抵抗它,誠如開頭所提到,控制情緒在多數情況是不可行的。許多心理治療都會使用具體化情緒的技巧,例如心理劇會用相當生動的方式具體化個案的內在歷程,導演會請你選一位成員「扮演」你的情緒,站在旁邊,並讓你與之對話或觀察等等,是最為強烈的具體化方式之一。
Jim Carrey(金凱瑞)2014在一場大學畢業演講中,展示了他的作品,作品中呈現了它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印象中(有點忘了,不過他這場很真誠也很搞笑)他認為這副畫作拯救了他,若他沒有畫下他心中的想法,他可能就會陷入憂鬱之中。對我來說,這就是將情緒具體化的最佳方法。(這副演講難得看到他不同的一面,而不是媒體所定義的諧星)
所以具體化情緒之後呢?那孤獨感依然存在,但我比較能夠和它和平相處了,也就是較少無意識的「自動導航」狀態,較少去逃避這個情緒,雖然還是會感到孤獨或寂寞,不過我知道那是正常的,是人類無可避免的共同經驗,如同存在主義說到人最終都是孤獨的。只不過一旦孤獨來臨,我們還是很希望可以有人陪伴。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