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有哪幾種?─續
可先看情緒有哪幾種
在人際歷程取向當中,關於層層堆疊的情緒狀態也有一個獨特的描述,稱為情感星座(constellation of feelings),或情緒引發順序(sequence of feelings)。主要分為兩類:
一、憤怒-悲傷-羞恥(Anger-Saddness-Shame)
情緒由左至右,由表層到深層。通常表層情緒是個體原生家庭較允許展現的情緒,也因此在此類別中憤怒為次級情緒。而相同於情緒有哪幾種中提到的─次要情緒背後的主要情緒,在此類別中為悲傷,是真正要去處理的部分。除了協助認可這些情緒之外,也可讓個體經驗這些情緒的存在,主要的方向為不要讓案主排斥或逃避這些情緒。
《人際歷程取向-整合模式》書中有較為詳細的介入方式,在此不多贅述。有趣的是,書中也提到憤怒常常是為了掩蓋底下的悲傷,而這樣的悲傷又會讓個體感到羞恥、罪惡或焦慮。而以台灣文化來說,這樣的情緒星座像是男性的情感展現方式,畢竟生氣是展現較大的能量,也會讓個體感覺到比較強大。
個體要能夠處理這些情緒,簡單來說需要:
(一)、能夠承認或經驗這些感受。
(二)、能夠與人分享或自我揭露,不逃避這些感受。
(三)、能夠在支持的情況下,讓這些感受停留。
人際歷程取向的理論基礎是偏向新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認知基模論,也因此講求治療關係與治療深度(其實好像每個學派都是這樣),書中也提到這樣和情感達成和解的過程需要在治療關係中有足夠的安全感才可能進行,我想也要納入個案的意願,治療時間等背景因素。
從中我們可以了解的是,有時候當你面對一個相當生氣的人,需要考慮參雜在其中的可能不只有一種情緒,例如因為兒子在學校即將被退學而氣沖沖來找尋班導師的爸爸,其怒氣的背後可能是因為自責無法陪伴兒子長大的哀傷,而又對這樣的哀傷感到羞愧,因為從小爸爸的父親處在軍人家庭的環境,無意間內攝了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概念。因此爸爸透過憤怒來掩蓋底層的悲傷,以及因為悲傷而引發的羞愧感。
--------------------------------------------------------------------------------------------------------
這篇提到的是男生約會主動付錢是一種「紳士」的舉動,演講者也提到關係中的平等觀念。我想說的是,這樣的氛圍也會使男性去壓抑一些情緒,例如對於付錢感到不悅,或是感到氣憤,相對來說展現出自信,強大的姿態也是被期待的表現,因為不這樣做,你就不夠「紳士」。
對於點破這樣的社會氛圍使我們可以注意到,男性也可以擁有自己的需求和情緒。
-----------------------------------------------------------------------------
諮商師需要對於羞愧情緒的接納,人際歷程中的用的語詞是慈愛(compassion)、同理與憐憫,藉由這樣的修正性情緒經驗,打斷個體因主要依附對象而造的負面循環。
二、悲傷-憤怒-罪惡(Saddness-Anger-Guilt)
有此類情感星座的個體較少或不曾表達憤怒,對憤怒的自己會感到罪惡感,也因此外在所呈現的感覺是較為憂鬱、悲傷、無助的角色,以台灣來說會比較偏向女性的情感星座組合。如同前面提到的,當個體經驗到中間的情緒,如此類型中的憤怒,個體會因逃避因憤怒引起的罪惡感,下意識地轉回悲傷的角色中,而透過治療師的辨認和支持,讓個體去接納這些情緒。
在我那個年代,約2000年左右的小學,通常比較兇或是容易生氣的女生都會被叫「恰北ㄅㄟˊ」、「母老虎」、「沒人要」這類的詞彙,而靜靜地坐在位置上唸書,較少展露情緒的則會被認為是「美姿美儀」、「溫柔」、「端莊」、「賢淑」、「文雅」…有發現常見的菜市場名組合嗎?這些名字一部份也反映出家長對性別的期待。顯然生氣或憤怒是不符合這樣的形象,當然隨時代演進這樣的觀念逐漸在改善,但在一些地方還是會有類似的現象。
--------------------------------------------------------------------------------------------------------------
--------------------------------------------------------------------------------------------------------------
或許你聽過「百吻巴黎」這部影片,一位在巴黎的台灣女生到路上去和100位男生親吻。她所講的是社會所不允許女性所擁有的情緒和慾望。這樣的壓力會讓我們無意識的去壓抑、批評自己甚至將這股能量轉向攻擊他人;她透過這樣的行動,對自己的這些情緒與慾望更能夠接納和覺察。
-----------------------------------------------------------------------------
個體若在憤怒的情緒不備主要照顧者認可或接納,會因此感到困惑,或覺得好像生氣都是自己的問題,漸漸地逃避或壓抑生氣的情緒,因為一旦感受到憤怒,早年因表露憤怒而遭受挫折的經驗會再次重現,而那樣的情緒也是種獨特的個人記憶,會促使個體無意識地逃避那樣難堪的感受。
這本書閱讀相當不容易,研究所時期看了兩遍,報告過一遍,在第五章協助處理感受的部分它也建議新手治療師用屬於自己的方式來進行這些介入方式。也就是說要符合現實的實際情形,以及治療師本身的狀態或取向。重要的是治療師本身要能開放地去接納這情感,不是忽略或是防衛性的。
在大專院校實習的經驗中,我發現較容易踏入諮商室的多是諮商相關科系或是較強調溝通合作的科系(我的偏見),理工科系或是偏向獨立操作的學院反而較少進入諮商當中。或許在較為理性獨立的氛圍中,敘說自己的感情可能是很突兀、憋扭的。也因此我反而鼓勵對於諮商談話有些畏懼的人,先從自我對話開始。簡單的方式就像是寫日記,或是畫圖,有的人可能會寫歌,甚至做瑜珈也是一種方式,如果有好友或是支持團體也可以去吐苦水或講幹話(但也要考慮是否造成他人負擔)。不管用甚麼方式,當你開始注意、覺察自己的狀態,心理的敘說也在此過程中被具體化,當中會有你的想法、情緒與行為,而把那樣混濁的自己釐清之後,你會回到真實的自我狀態,這就是一種自我覺察。
參考資料: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陳品惠 合譯(2013) 人際歷程取向─整合模式(第六版)。台北市:新加坡聖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