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讀書會 第7次
2017.03.30
人數:3人
這次的讀書會比較特別,主題是請大家準備一件心理有關的經驗或有感觸的事情,不一定要跟書本有關,也就是這兩週我們不看書,請大家注意自己的心理起伏或省思。結果我自己反而一直想要分享甚麼,因為這兩週過得很平靜,太沉重的議題又不適合在讀書會分享。後來決定試著在帶正念練習過後看看浮現的念頭如何…
帶完呼吸練習後,我發現自己頭腦一片空白,不過是心理平靜的那種空白,感覺維持在這樣的狀態很好,因此想試著保持這樣的感覺。接著我就直覺性地想先分享我的感受。
另外在帶練習的過程中,觀察到小奇的眼皮常會不時的跳動,有點猶豫是否要反映給她,一時會有些擔心會不會太像諮商或是太過探索,但或許下次能簡單回饋給成員自己看到的非口語訊息。
第一輪分享發現很有趣的是,在前幾次讀書會中我們在分享的內容多從書本中去聯想,一旦把書本的內容抽走,個人目前的生活狀態就會去填補這個部分。像是我發現過去幾次讀書會心裡都會想要帶給大家什麼樣的內容,就是之前提過的,那個─思考的我不斷提醒我「可以多做些什麼」,換句話說我把這種分享當成一種「責任」;小奇在讀書會前則是感到緊張,覺得自己沒有甚麼可以去分享的,自己還努力地去找了一件可分享的經驗,把這件分享和回饋當成一種「作業」。
於是這次我決定順著自己的狀態去走,就指定了小雅來帶領這次的讀書會,雖然小雅事後一直在猜我的目的是甚麼,但其實當下我沒有什麼目的,就是試著去處在我當下的狀態而已。第一輪在分享時,我們說的樣子似乎反映出自己最近的生活態度,小雅分享到自己在工作時會去到處詢問同事有沒有工作可協助,和上司聊天時也會特別留意未來目標或規劃的議題,似乎是在尋找著「目標或是挑戰」;加上我最近感覺到即將進入生涯的轉換階段,加上心理師以及讀書會帶領者的「責任」;還有小奇在生活中常常感到容易緊張,似乎擔心無法滿足大家的期待,覺得必須要完成這份「作業」。
這次的讀書會很特殊的地方是,書本的內容已經不是討論的焦點,焦點在我們自己身上。小奇回饋我說我今天看起來很放鬆,講話速度也比較慢;我也觀察到小雅則因為被我指定為帶領人,肢體比較拘謹,說的話也較少(不過帶領得很不錯啊!)。回到ACT的原則,書中有各式各樣鼓勵個案去實作的表單和作業,其實也就是鼓勵你去活在此時此刻。而這次的讀書會,我稍微放下我的「責任」,更能夠和此時此刻的環境做連結,也更清楚地看到大家的狀態;小奇後來也談到如果不是為了準備這份「作業」(其實不是作業拉…隨意就好J),其實想分享最近的生活;小雅則認為自己這次更為專注,但自己的分享就會相對少一些。
我們都能夠更為自己的狀態做連結,覺察到我們最近處在甚麼樣的脈絡之中,因此發揮甚麼樣的功能(功能脈絡主義!)。ACT書中作者Harris也提到所有脫離糾結和接受技巧的起點都是注意到此時此刻。
專注在當下可以讓我們注意到我們被甚麼給糾結住或是在逃避甚麼。ACT認為大多數衝動、自我挫敗或逃避行為都是由糾結或逃避所引起,若我們能在即將進行問題行為之前,留意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可中斷問題行為。以我來說,我在前幾次讀書會其實常會無意間被「我有責任帶給讀書會更豐富、更好的內容」這樣的想法給糾結住,這樣的狀態會讓我在讀書會中講話比較僵硬,沒那麼放鬆、自我分享較少,較專注在讀書會的帶領而不是內容和過程,較少關注成員們的狀態等。若能夠在「我有責任…」這個想法又出現時能去注意到,就可去中斷我那些比較僵化的互動模式,更去和當下的環境互動。
這次也很感謝成員小雅接下領導者的角色(其實沒那麼難啊 對吧!),其實最近幾次也回想到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不一定是要用我的方式才能夠帶給大家豐富、有意義的內容。我也很好奇如果是給大家來帶的話會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樣的風格。當每個人都能夠專注地在讀書會的那兩個小時,那過程是很美好又放鬆的,在當下,我們彼此傾聽、回饋、刺激思考或感受,不受過去糾結或替未來擔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