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整理(6月)
筆記整理
170621
最近開始仔細閱讀《當下,與情緒相遇》,完形心理學為主的諮商心理師曹中瑋對情緒有很詳細的描述。以下整理一些我覺得很有幫助的句子和自己的反思。
「不愉悅的情緒常被誤解,以為是它帶來了痛楚和內心的折磨,最好是完全感覺不到情緒最好」
有時候或多或少會有這個想法,畢竟緊張又有甚麼用呢?有沒有用,這個想法似乎是我成長過程中常常被期待的,或許是生存在台灣文化的我們常常被期待的。從小到大經歷過的無數次考試、補習班,測驗,無一不是要你填出正確的答案,或是想辦法回答出ABCDE的其中幾個答案,考試緊張或焦慮?沒時間管那個啦!當自己還在緊張的時候,下一個考試馬上就要來了。
「生物的演化為了協助人類生存,已賦予人類更多所謂的負向基本情緒,而非正向情緒。不愉快的情緒通常是有用的。焦慮、生氣、悲傷和遺憾具備一個有用的目的,否則它們就不會存在。」
我們不知道焦慮是讓我們為了未來做準備,我們不知道害怕是讓我們提高注意力,啟動應對的生理機能;我們不知道生氣讓我們可以減少逃避,並且充滿能量,同時也能保護自己;我們不知道哀傷可以讓我們和身邊的人增進連結,得到支持。特別以文化來看,哭泣常被認為是無濟於事的…想像一個情境,你坐在放學後的公車上,經過了總是會特別多人上車的一站,媽媽大包小包地又帶著小孩,今天看來人潮比平常還要擁擠,你發現小男孩臉色很難看,似乎上車前不知道甚麼原因才被母親痛罵過一頓,現在又準備要爆發的同時,母親低頭注意到孩子臉色脹紅,情緒即將潰堤,這時媽媽開口了…
你覺得她會說什麼?
我不知道你腦中想的是什麼,但以我多年乘坐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經驗,家長們通常會說:「別哭!哭什麼哭!」、「小聲一點,你沒注意到大家都在看你嗎!」、「再哭我就要回家了喔!」小時候的經驗(社會文化)讓我們學習把眼淚縮回去,這樣的負向經驗讓我們知道「哭」是不好的、沒有用的。
這讓我回想起一個每次來都跟水龍頭一樣洩流不止的個案。(以下個案訊息經過修改)
她是一名30多歲在職的女研究生,在自己的工作場域常常被主管刁難,承接不屬於自己的工作,以她來說,這樣的工作早就超出她的負荷量了。而求助的原因是她幾乎每晚哭著睡著,她覺得需要改變,但不知道怎麼做。在談話過程中,她常常不自覺地眼淚就從眼角竄出,然後很快地接著一滴又一滴,跟午後雷陣雨一樣。她說過讓我比較有印象的話:「每次哭完都感覺到舒服很多,但又覺得這樣是不好的…」、「有時候真的想昏倒算了,這樣就甚麼都不用做了!」在訴說難過的經驗同時又似乎有種沉浸在情緒之中的狀態。
我當時太具體、行動化,想幫她尋找更適合她紓壓的方式,沒去了解哭泣在她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腳色,也就是哭泣在她的脈絡中扮演甚麼樣的功能。因為一些原因她和家裡關係不親,同時朋友圈也因為畢業之後各忙各的而很少聯繫,現在我覺得那種哭泣其實對她來說是種照顧自己的表現,在當下她有理由可以完全不思考工作的事情,純粹留時間給自已,同時潛意識表達想尋求協助的企圖。或許當時的我可以詢問她:「你覺得這些眼淚想告訴你甚麼?」若是不確定背後的情緒,可以單純地反應所看到個案非語言訊息「我注意到你講這些痛苦的經驗時,眼淚都會不由自主的流下來」而這些悲傷的底下應該是有個生氣存在的,個案因為工作上常常被壓榨,理應當有生氣的情緒,只是被悲傷掩蓋住了。
以空椅法的方式,讓她跟自己的悲傷做對話,我想悲傷想對她說的話應該是希望她可以好好休息,照顧自己,尋求協助,這也是她尋求諮商的主要原因;而生氣和憤怒則是她不敢呈現的一面,也使得她每次來的時候都感到能量低落,或許和生氣對話可以讓她勇敢捍衛自己的權益,更早離開那份工作。
另一個方法是尋找她較有力量的自己,那個能夠一邊念書又一邊工作的自己,和比較弱小、受委屈的這個自己做對話,提供照顧或支持,增加自我能量。
而回到當時,我也做到一些處理,像是協助她避開情緒刺激(那份工作和主管),提供情緒支持和尋求資源(身邊的朋友,鼓勵她回家聊聊),而那種不評斷、不催促的態度也是我試著要傳達的,也就是我願意以你的步調和你一同前進,在我這裡你不用急著把眼淚縮回去。還有基本的危機處理(是否想要自傷)。
曹中瑋認為在諮商中若以情緒為主的處遇方式,第一步驟就是接納與理解情緒,了解各種情緒都有其功能所在,我們可做的就是停下來,好好注意它要跟我們說些什麼。以上面那位個案來說,她過於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之中,因為哭泣給予她放鬆、被支持的感受,而一旦了解被接納這種情緒,她才可以好好的去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
所有的情緒都有它的功能存在,在我們獨特的生存脈絡之中協助我們生存。我們可以試著去接納它,或是單純地看見它對我們的意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