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讀書會紀錄 第4次
ACT 讀書會 第四次
20170216
人數:5人(1人晚到約20分鐘)
這次的氣氛又比上一次的還要和樂(呵呵),內容也更多大家生活經驗的討論。前半段第一輪的形式還是讓大家各自分享與自己生活有相關的書本內容;第二輪同樣的是對成員做互相回饋。第三輪原先是預定如果有新的回饋就再分享,不過後來都在討論為何有些男生會被當成姐妹…不過從團體的互動過程來來看,當下的支持還有回饋還真的有一點團體的味道。
內容的部分,功能脈絡理論給予不少討論機會,其意義在於個體從事的行為在所處的脈絡底下有其功能性存在,正好一位曾經與青少年工作的成員提到,她有的成員是愛好逞兇鬥狠的青少年,讓我思考到該少年的行為雖然在我們的眼裡看來是鬧事、不負責的,但在他所處的朋友圈之中,可能讓他獲得很高的地位,也讓該少年擁有成就感和自尊,也就是這個「鬧事的行為」可能在他的脈絡之中可讓他保有自尊,在朋友之中保持地位。另一位成員則提到,功能脈絡理論讓他可以試著去同理為何有些人會做出讓他感到意外的行為,或許是他的家庭背景或生活環境,讓他的「行為」在脈絡中可發揮功能。
幾乎全部的成員都提到有緊張的經驗,其中一位提到自己講完話就很怕得罪對方,因此幾乎會反應性的產生羞愧感,當下我試著去運用胡嘉琪老師的「平安9-9-9」(引自《從聽故事開始療癒 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當下難免有些僵硬或唐突,但我試著想帶出回歸此時此刻的觀點,此部分與ACT的觀點是相符合的;同樣地另一位成員則是提到他會容易緊張,我也是試著用平安9-9-9的方式,當下有帶回當下一些些,但還是看得出來她有些僵硬。
我分享了一段經驗是我最近弄丟了健保卡,當下產生了一股不安的感受,而我想要快速地消除它,於是馬上回到宿舍去找。這些內在的歷程是事後回想得知的,當時的想法是「我要趕快回去宿舍找一下有沒有!」、「會不會放在醫院呢?」。以ACT的觀點來看,我被不安的感受給糾結住了,使得我的行為就是不停的去尋找遺失物,失去當下的連結;但這次我在回去宿舍之前先去買杯飲料,從「看要喝什麼─決定甜度溫度大小杯─等待─喝一口」這樣的過程中去容納不安的感受,去承認它,與它同在,同時中斷一下「感到不安─要趕快去找」這種自動化歷程。當下回到宿舍時我覺得比較平靜,反而更能處在此時此刻的去思考。
這也是我想在讀書會再放入的部分─實作。畢竟ACT源自於行為主義,書中也提到若淪於理性上的討論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從身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時候身體上的介入可以幫助個體身心調適,回到適合的心理狀態。礙於場地的限制,原先書本的練習很可能會不停被打斷,因此我還在思考正念練習的方式。而胡嘉琪的「平安9-9-9」還有「解凍3-3-3」都是不錯的方法。下一次會先從讀書會的頭尾都各做一次練習看看。
回到有些男生為何被當成姊妺的話題,成員阿合認為自己是比較會分享心事、感覺的男性,可能因此容易和女性建立比較親密的關係;我則是分享自己起初是比較客觀和疏離的人,漸漸的才比較容易分享自己的感受。此時小雅則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那你是怎麼從不去分享自己的感受,走到願意分享的那一步?」似乎在場女性成員生活周遭的男性都是比較不願意分享自己感受的(其實我遇過的多數男性也是),我的想法是台灣文化對男性的期待是比較獨立、自主、堅強、勇於承擔…等等,與分享感受這種表現是不相容的,造成分享感受和心事容易被當成脆弱的象徵。但普遍上來說,男性不說並不代表沒有感受,反而是會有其他方法去紓解感受,例如喝酒、暴飲暴食、運動…等等,而當這類的紓解方式若過度的話則會產生代價,如上癮、肥胖、運動傷害,此時男性會不得不去面對心中的感受;小合則是提出不同的觀點,他提到曾遇到一位對感受很不敏銳的女性,認為也可能是個別差異的原因所導致,並不完全是女性就一定很會講自己的感受。
整體來說讀書會的氣氛越來越自然,大家在一天的忙碌和疲憊後還能來到這有點偏遠的港口邊進行學習,首先就已經要來個愛的鼓勵了。我想帶入個人的一些小議題應該還是無傷大雅,且還能促進團體凝聚力(不知不覺又回到團體了)。接下來我想帶入這本書《ACT 一學就上手》的核心精神─實作。同時這一部份也是我較為認同的心理諮商理念,透過行為和行動,去加強連結此時此刻的經驗,和認知功能的架構去做輔助,還有些許的情緒抒發(也是避免讀書會帶得太深)。
最後還是要謝謝讀書會的成員們(再次謝謝各位阿!!!!!!),願意花時間來參與並付出時間閱讀這本書。畢竟一開始的出發點也是我希望能找人一起討論(原本我的生活過得生活像獨居老人一般…),我也從大家的回饋和分享中獲得很多感受和省思。成員們的生活經驗和回饋讓這個讀書會豐富了不少,願意分享也讓這些冷冰冰的文字加入了生動的溫度。
果然還是人與人最有趣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