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讀書會紀錄(1-3次)

ACT讀書會紀錄

2016年底,因為自己需要思考上的刺激和活絡,第一次鼓起勇氣在高雄版上徵人並自己帶領讀書會。也稍微利用了一下心理師這張證照當作宣傳(實在是因為怕沒人來啊….)。意想不到的是人數比我想像的踴躍,甚至讓我有要控管人數的念頭。

首次大家都有展現出興趣,當然事前我也盡量篩選動機與讀書會相差太多者。第一次我不急著閱讀內容,而是抱持著建立關係和交流的心態,一部分也是希望引介大家進入《ACT─一學就上手》這本書的脈絡之中。這點確實帶入了我個人的風格,之前在新竹實習時參加讀書會時就被其他夥伴提到自己很像─節拍器,不管書的內容多寡我都有自己的節奏。第一次帶領讀書會,我也希望讓大家調整一下自己的,然後慢慢地加入我的節奏。

第二次正式以繞圈發言的方式帶領,之所以用這種方式帶領是我認為可以鼓勵大家發言,且如同團體初期,剛開始的讀書會充滿著擔心、猶豫、不確定,需要結構來穩定大家。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進行得很好,雖然有時候難免會冒出團體帶領者的思考模式,像是一種要拯救成員的衝動,但我還是試著靜下心,提醒自己這只是一個讀書會,我需要的只是讓團體活絡,而自己也可以投入在團體之中。團體初期會有很多疑問,讀書會也是,我單純讓疑問具體化,讓問題在團體中變成焦點並引導大家討論,太複雜或大哉問系列的我則交給書本或澄清問題的合理性,讓大家可以抱持耐心去容忍問題的存在是正常的。

而相對地這樣討論是很耗腦力的,特別又辦在平日的下班後,一度因為討論熱烈想延長,但考慮大家的疲勞還是得點到為止。

第三次請假的人數較多,變成4位。其實自己也帶過只有三位(其中一位是我)的團體,因此4位其實讀書會的內容變得更彈性,每個人的分享時間也更多。這次我也更投入自己,如同Yalom說的,把自己的透明度提升。不確定是誰先開始的,這次的讀書會開始越來越多個人的分享,很多個人經驗的分享和感觸,相對地書中的內容較少。這次反而比較接近我想帶領的方向,也就是把書當成一個媒介,重點是讓成員可以有自我的探索和成長,知識的學習則算是附帶收穫。

其實當初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在服役的其間有所收穫和成長,才舉行這次的讀書會,喜歡心理知識的學習和討論,隨之而來的自我探索和成長則是心理師不斷的功課。

這幾次也發現我從成員身上學到很多,有的人對自我歷程會有細緻的覺察;有的人會快速地觀察到事情的焦點;有的人會用淺白的語言描述複雜的心理過程。我想我能帶給大家的除了書本的知識,也能示範書中所提到的─心理彈性,當然最主要的是讓大家有所交流、凝聚以及回饋。

有趣的是,這幾次讀書會其實有個共同的主題是,心理的負向思考是成員們都很想避免、或甚至是對抗的。人們在工作場合或是在家人、朋友之間被期待是個正向、堅強的人,許多被標籤為「負向」的思考例如:忌妒、憤世、悲觀、自卑…等等,都試圖去壓抑、逃避。雖然「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這點部分是正確的(我的碩士研究得出正向的逃避可提升顯著的幸福感),短期確實有效果,但過度的忽略此部分的自我會使得心理不舒坦,或是不夠真誠,甚至可能更為憂鬱。

這些「負向特質」就如同榮格提到的黑暗面(Shadow)。而是試圖去看到自己害怕或社會上不容忍的特質,這樣的心理覺察可使潛意識浮上意識層面,以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獲得新的頓悟。當然我覺得這歷程不見得只能依靠精神分析師去達成,只要能去覺察到它的存在都是一種成就,困難的在於維持這種清醒的覺察,或是能在生活中不斷的練習(所以心理師才有不斷地反思阿.....其實腦袋一直轉也是這行的職業風險….)


我相信觀念的分享和討論是很重要的。前一陣子看到張懸(獨立歌手)在各地的咖啡店進行直播和公民對談,被她溫和且堅定的態度所感動,也佩服她面對不同意見的包容和理性。我想做的就像是這種感覺,回想自身的背景脈絡,加上這個還不算專業的專業身分,去思考還可以做些什麼。

我想這種人性的連結和相互支持可以在讀書會裡持續的發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