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貞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一直在replay陳綺貞的歌,沒有太多情緒起伏,沒有失戀暗戀熱戀,沒有找不到人生方向,就是點了然後讓它播放。每首歌都是在做自己吧,從詞曲到mv都是她(也有一說是她在滾石的時候被包裝過)不過也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在說故事,我想我喜歡的是這個。





從做諮商的時候去找尋信念,然後各種督導研習研討開會,東抓一塊西抓一塊,對於自己信仰的信念一直沒有很踏實,所以總會覺得「ㄟ,這個不錯」、「這個跟我很像!」、「他說得很中肯很有道理!」一直到那長達一年的焦慮脹氣和這一年的強迫gap year,我才靜下來重新思考自己曾經信仰的是不是有哪裡出了問題。

這段時間我也重新學習和身體共處,而不是只想著怎樣可以更強。跑步不會執著要跑到甚麼目標,而是看呼吸順暢與否。好像終於找到使用自己身體的說明書了。停留在當下對我來說也是很適切的概念,因為我一直在做計畫,也不是刻意去思考,但是我腦中就是會去思考之後會遇到什麼,有時候要寫下來才能獲得一點平靜。

ACT漸漸成為我的哲學觀之一,也是我看事情的架構。之前去參加高雄TEDx的活動,主講人有精神科醫師、有機農夫、關心海洋生態的研究生、做3D列印的青年、生態貨櫃建築師、關心教育的溫和高中主任、說服力很強的創業家、喜歡設計電玩的中年人。我喜歡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觀,沒有對錯,都是從自己的發展脈絡去衍伸出來的思考系統,有些講者甚至互有矛盾,但你知道那是他們從生活經驗中淬煉出來的自我真理(那種經過歲月歷練的眼神和談吐真的帥呆了阿)





那一次的新生演唱會,大四了還硬跑去參加,除了幾個很吵雜的歌手之外,我只記得陳綺貞。前面的每位歌手都會和同學們問好,和活動主持人閒聊,輪到她的時候,她只是拿著一把木吉他,走到舞台中間的高腳椅,然後開始自彈自唱,眼神也沒有飄向台下,唱了三首,還是四首,唱完站起來跟台前鞠個躬,然後轉身緩步離開。我只記得那時候很安靜,那是一種舒適的安靜空間,雖然她彈著吉他在唱,但是很安靜。然後她一離開,環境又再次變得喧鬧不安。

或許聽她的歌可以跟內在的那個想做自己的自己連結,期望她在舞台上自在地唱,也是未來那個自在的自己。阿,好像太晚才認識她了,也或許只有在經過這些挫折和顛簸,還有靜下來的時間,我們才能去嘗試想做的自己會是什麼概念。




還是要抱持著彈性和好奇,但同時對其他思維抱持開放的心態,人性會讓我感到有趣的也是這個,只是相信的不一樣而已。那樣的思維模式支撐他走到現在一定有它的價值,而當那樣的思維和環境產生衝突,內在就會出現失調,產生挫折,只好透過歸因或行動去解決那不一致。有時候牛頭不對馬嘴也是難免,就像用你的前額葉跟我的杏仁核對話,對你很有邏輯,但對我沒有意義。

可能也是擔心無法做自己,所以需要一個具體的形象來確保這樣的可能性。只要看到她還在那舞台上,就覺得在不確定的將來,做自己是有可能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