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與情緒相遇-深夜遇見自己-第五次
170816
人數:4人 (小綺晚一小時到)
或許是我即將退伍,或許是阿合剛考完準備一年的考試,或許是暑假即將結束,整個聚會的氣氛像是討論要去哪玩的歡樂。感覺很自在,之前也一直想在不同的環境跟大家討論,彼此的認知或熟悉度也會有所不同,分享的感覺也會很不一樣。
我分享對於在辦公室有人侵擾我個人情緒界線感到不舒服這件事。這位同事的情緒表現幾乎難以自我控制,加上過大的說話聲,不必要的發出笑聲,屢屢讓我覺得這人很沒有自我控制能力。接著我不自覺地就會去概念化這個人,思考如何應對。講一講才覺察我也有一些不悅在身體累積,不過阿合好像比我還擔心的樣子。
阿合的那種「想預先思考好幾步的擔心」也會跑到我的語言中,替我擔心「如果我這樣那樣…會不會那樣…」的討論。其實我想過要中斷他,帶個練習,但之前他對我直接的介入會感到防衛,因此這次我選擇讓他自己去練習要表達的事。我感覺到阿合這樣的擔心和情緒起伏佔用他生活中的許多時間。而我又想到一點,情緒會引發相對的生理狀態,若阿合經常有高低情緒起伏,他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會經常受到激發。雖然我不確定這會不會影響健康,但我肯定這會感到很不舒服。
小雅分享她無法掛掉推銷電話這點讓我覺得很有趣,她說…「他跟我們一樣是出來工作的…我懂那種工作的辛苦…如果掛掉之後她可能會感到很挫折」我懂這種感受,當我看到大熱天在路邊發傳單的工讀生,我也會想說早點幫她拿完她可以早點休息。當然這是在我多拿一張傳單不會困擾我太多的情形下,或是滿足我這工讀生可能笑起來很好看我想多看一眼的想法。了解到我自己的限制在哪裡,需求是什麼,就曉得到哪裡需要劃下底線,做出拒絕的舉動。
小雅好像常要照顧他人的感受,這種特質確實蠻適合走輔導人員路線的,不過練習設限和拒絕就是這類型的心理師要練習的事了。記得在某次返校督導,一位同學分享到當她的個案開始敘說她悲慘的家庭故事時,她不自覺地也感覺到她無能為力的處境,但當下她也不知道要怎麼辦,於是整間諮商室就彷彿烏雲罩頂一般,當諮商結束時,她感覺到個案好像變得更糟…
最近在撰寫自己的諮商專業認同,想從一些主題像是壓力紓解、生涯規劃…去陳述自己的觀點,在寫人際關係時我發現很難開頭,因為幾乎在諮商室討論的事情都跟人際關係有相關。之後我從Sullivan的客體關係理論出發,也就是我們現實中與人互動的型態,來自於小時候與重要他人互動所形成的,例如我們在專制教養型的父母下長大,我們可能會發展出獨立自主的人際型態(以應對難以獲得關愛的現實)。人際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你需要什麼?
人際歷程取向整合模式其核心概念之一認為個案在生活中的人際互動會複製到諮商室之內,變成個案與諮商師的互動。有時候諮商師的需求也會無意間投射到個案身上,變成我們在個案身上尋找我們自己的需求。若先不談倫理,而是單純地去了解到這會混淆人際狀態之間的現實,也就是對於此時此刻的狀態受到汙染,對現實的知覺不夠明確。
若以我來說,我擔心我的介入會讓阿合感到防衛,因此我為了降低我的焦慮,讓他繼續繞在他的「想像好幾步的擔心」之中。而我或許可以做的是,將我的焦慮呈現出來,但同時也把我想要的介入呈現給他看,或是讓社團成員明瞭尋求支援。其實我當下是想對他做個簡單的瑜珈放鬆,讓他先慢下來,不用急著思考那麼遠(記得小雅好像在旁邊補上這句話,但我認為阿合當時接受不到)
小綺來了之後話題分享到對社團聚會的看法,然後分享了許多大家的穿著和髮型的看法,哈哈,很有趣阿!感覺氣氛突然變得很詼諧!任何的回饋和分享都是有價值的,只是需要被人聽見或看見,之後我會試試穿點不一樣的衣服來聚會。或許增加這個社團的一些視覺刺激和豐富度。(這也是我想換更好場地的原因阿!養護之家的大廳實在沒有什麼溫暖的氛圍,而這點對於人的分享也很重要!)
阿合分享到覺得聚會就是每次來都是期待今天會發生什麼,有時候也不用特別準備,就是在當下發生什麼事情就好,我感覺到小雅也認同阿合。是的!這是我想在社團營造的氛圍,也很感謝妳們的支持和回饋這個社團才能從年初一直運作到現在,已經超過半年了!不過這是從準備的內容來看確實我會帶入的越來越少,但若從ACT來說,可以假想一下這次的聚會其實有八個人:我、小雅、小綺、阿合、我的想法、小雅的想法、小綺的想法、阿合的想法。(扣掉偶爾會偷聽的保全不算的話)
在這裡先暫停,把文章往回拉一些,可以練習看看,哪些描述比較像是我們的「想法」在運作,而哪些比較像是單純的「人」在互動交流。
不用完全屏除那些想法的存在,我們只需要適當地保持距離,放更多的關心在彼此身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