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生活,生活哲學
那天研習,趙祥和老師的一句話莫名的衝擊我:
「你知道今年流行甚麼顏色嗎?」
「為什麼諮商師不需要懂時尚?」
如果我們是要教導個案重新生活,那我們自己為何不好好生活?
如果我們在諮商中學習各種人格心理學,那為何不重視我們自己的個人經驗在諮商的幫助?
這是哲學思考給我的啟發和刺激,也是我覺得哲學思考的幫助所在。
看完《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書後,覺得哲學的「用處」是存在於一種過程─透過懷疑、批判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去建立自己的想法和邏輯。
以心理學來說,比較近似認知矯正學派的蘇格拉底式問句。透過問與答,去逐步修正個案的認知,達到治療的效果;但我認為這樣的方式很容易流於理性上的討論,過度分析、批判式的對談,容易形成防衛或遠離當下的情感;特別若以台灣男性文化來說,可能會太理性了。
從服役時期成立的讀書會,到現在的心理自我探索社團也邁向1年半了;從兩週一次到現在每週一次,近期也加入了新成員,為此也重新反思自己當初成立的初衷─可見此篇。然而,我在台灣的主流教育文化成長、學習,持續地被訓練背誦、學習,我發現我的認知思考與表達,近似許皓宜《情緒陰影》書中的─書記原型,一種善於對組織紀錄的思考學習型態,這也是台灣填鴨式教育文化所培養出來的「才能」,我相信多數和我成長於同年代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考試高的社會氛圍。
因此,當我們讀的書已經多的難以負荷,我們自主去念書的動機就會減弱;回想起以前國高中時期,只要不是國文、英文、數學的課,我都只想休息或是聊天打屁。
所以我想既然要看書,那要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看。
我想在社團內做的是去稍微扭轉社會的氛圍,一種微型的「反」社會,我們期望能在這兩個小時中練習去呈現自己、做自己,練習自己;結合我本身的取向比較接近ACT(接納與承諾治療)的理念,此取向需要比較多的練習、體驗,不過度講求理性上的思辨和批判,反而是和想法、感覺保持良好的關係,也因此比較能夠達成具體的改變,並給予個案信心。
ACT的理念變成我主要的想法建立、邏輯思考的基準,因此哲學對我來說只要能夠讓我達到圓滿、豐富和有意義的生活那就足夠了;或者哲學能像是《情緒陰影》書中的重建者原型,去破壞、並重構自己的內在思維,以達到脫離糾結、接納情感、活在當下等目的就可以了。
我並不是認為哲學不好,只是回想起我的經驗和台灣的教育氛圍,發現我們都太強調理性和邏輯,反而對於感受和行為較少的認同和欣賞;我們脫離當下,失去自己的身體感知,因此感到過勞卻不自知;我們不懂得欣賞,沒時間去探索何謂美感,導致街上的招牌外觀粗硬,遊覽車的圖案設計更是慘不忍睹;我們視情感為無用之物,只講求效率和用處,導致我們內心逐漸冰冷,生活失去活力和氣質。
哲學的思辨和批判很有幫助,但有時候會讓我們陷入只想解決問題的陷阱,或不自覺地感到傲慢;我們是需要哲學的,但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之下,我們更需要適當地和想法保持距離,去感受當下,付出承諾的行動。
電影Yes man中古靈精怪的Alison說到:「The world's a playground. You know that
when you are a kid, but somewhere along the way everyone forgets it.(世界就像是個巨大的遊樂場,小時候我們記得,只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忘記了。)」
我想要重現那種玩耍的感覺,至少在那當下;然後把這種感覺帶到生活中,把世界變回我們的遊樂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