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深夜遇見自己─第10次
人數:5人(小慧約8點進來)
首先確定了下次社團的素材─《當下,與情緒相遇,諮商心理師的情緒自我理解與自我生命歷程》
曹中瑋,張老師文化。首先除了作者的實務經驗豐富之外,書的內容也不會太過空泛,再來是由於作者受過完形學派的訓練,對於情緒經驗的主題特別深入、具有系統,剛好和ACT─接納與承諾治療源自行為學派的走向相當不同。這讓我覺得可以讓大家或是我自己去閱讀不同理論取向的諮商師所寫的書籍,所經驗到的認知與情緒,我相信那會是另一種文字上的契合或是衝擊。
而今天也提到下次預計再找一位成員加入,同時有成員表示希望對社團有些規範,讓大家可以共同遵守或參與。或許這可在下一本書開始時一同討論(真的要開始變團體諮商了嗎?)當初真的沒想到會走到這一步,還是要感謝大家的投入和參與,願意在平日晚上來到這個偏遠的小地方,面對自己,和大家討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當然,這個社團能做的有限,在我的環境和身分限制之下目前也只能做到如此。以後的事有緣會再見,現在就先好好注意在當下的自己吧!
開頭在談話中發現阿合和小雅都感到蠻累的,很難專注,於是就隨興來一次正念練習,做完感覺兩人都更能夠注意到自己累的狀態,以及小綺提到自己一直在擔心外在的看法,姿態也比較前傾,我在想下次可能要從身體的部分先做些調整,再開始進入正念練習。
今天的主題是價值觀,小綺提到覺得自己喜歡留時間給自己,在上班途中繞一段遠路或是嚮往像詩人一樣的生活─將自己的生活用文學的方式書寫下來;小雅則提到自己是喜歡挑戰、成長的感覺,兩人都不約而同的羨慕對方,或甚至說想成為對方。我忍不住好奇問了一下這個社團給他們的感覺,可以感覺到兩人都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部分。(很好奇成員之中的社團會是甚麼樣子,記得Yalom在《日漸親近》中和個案金妮交換彼此的觀察和反思,驚訝發現兩個人所關注的重點截然不同,成員們一定許多自己的看法是我沒注意到的)
小慧也提到自己本來到家七點半,沒有想要過來社團的,我順勢問了她那今天讓她來的動力是甚麼,她認為是自己想要變得更好,去成為一個想成為的人。如果再往下追尋,或許可探索小慧的價值觀,但我在聽的時候隱約有種感覺是小慧有部分的自己是想要排除的,那些她所謂「負面」的自我特質。
之後話題來到工作上碰到上司的無理要求的情況,大家的應對方式,小雅會在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範圍內去接受多餘的工作,也就是如果可以給予她挑戰或成長的她會願意接受,但相對地代價就是自己常常會處在疲累的狀態(這也是這幾次聚會中常見的狀態)。而在這之中,阿合的反應最大,這個「大」是相對於他今天一開始的累,仿佛現在他陷入了一種我說不出來的情緒,一開始我試圖用命名的方式,看能不能去把他的情緒脫離糾結;但後來發現阿合的談話之中反而感覺不到情緒,更具體來說是「談論被上司凹的經驗但卻沒有生氣的感覺」,於是我想到從身體的方式去感覺情緒,於是我請他暫停一下,請他感覺一下自己現在的感覺(其實如果具體一點的話應該可以問他身體感覺到甚麼)
阿合說他感覺活過來了。不久前一位心理師告訴我,生氣是需要能量的。在那個當下,我可以感覺到阿合較能夠和他真實的自己接觸,那個生氣、不滿的自己,因而充滿著能量;前面再討論價值觀時提到,要接觸自己的價值觀其實是不容易的,中間間隔了許多想法、評價、意見、情緒、經驗等,像是我在試圖要寫ACT的價值觀表單時,發現自己那個「自傲的自我」會跑出來批判自己。阿合似乎在接觸到自己的價值觀─「奉獻、回饋社會、熱愛青年」時是比較有能量的;但同時他也避免自己去接觸到那些價值觀,因為所處的環境會讓他的價值觀無法展現而會感到失望和挫折。為了不去經驗那些情緒,因此反而期望能不要去看到事情的全面,寧願當個單純的人。
我想阿合說出來的不只是他自己的經驗,也是大家的心聲。我們每個人都因為社會文化的規範而去限制自己的某些價值觀,選擇展現出來的是周遭的人所允許的一面,這是很自然地,大家都期望工作時保持和氣,那當你有怨言的時候,你也會傾向不要直接衝突。然而那些不被經驗到的情緒會潛藏在自己的心理,成為未竟事物,而在某個時刻又會悄悄浮現。
那些情緒跟價值觀一樣,沒有好壞,當我們的權益受損時我們會生氣,當我們受到挫折時會感到難過,這些都是身而為人的一部份。但是我們能做的是選擇合宜的方式去經驗情緒,或是選擇合宜的方式去表達不滿或挫折。
我不喜歡焦慮,當我感到不明確的時候我會想要用身邊的資源去消滅它,只要解決問題就沒有焦慮了不是嗎?但是否定情緒就像否定自己的另一個自我,太困難了。最後借用小雅在上次聚會說的話(有錯再糾正我!):「我會試著去帶著那些不喜歡的自己在身上,然後再看看會發生甚麼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