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讀書會 第9次

人數:4

0428


今天開頭稍微瀏覽了下一本要帶的主題書,也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當初為何要帶讀書會的目標。

有些書籍太淺,像是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的敘述方式,或更淺白的例子來說就像星座書一樣,寫的太廣泛、一般化。有幫助嗎?有的,當天出門可能心情會好一點這樣。

有的書籍太深,文字用得太學術,光看一段字要查好幾個專有名詞。而台灣的教育文化太填鴨,我們腦袋裝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如果可以,我希望在讀書會的兩個小時可以避免重複這種模式。

有的太單一,整本都講愛情或家庭或人際關係。我知道如果談愛情,可能十本書都討論不完,因此可以一直討論下去,但這些主題都是環環相扣的。在實習的過程中,有時候個案很明顯的議題是愛情,但談下去發現他其實過不去的是因為家庭經驗,他在離家後因為不想失去母親的依附而選擇了與母親相似的女孩。當下如果我執意要談他的愛情經驗、觀點、看法…也只是在心裡表層攪動,對他的幫助有限。

也有多位成員提到蘇絢慧的書。簡單瀏覽了一下,發現內心有種疲累感。從書本標題到內容幾乎都是用「你」做開頭:你是不是過別人的人生?你小時候是不是常有不被聽見的經驗?你在關係中是不是常需要關愛…我感覺有種一直被告知、指導要怎麼做和怎麼想的感受,好像我必須有或一定會有這些想法或感覺。客觀上來說,她有多年的諮商經驗(書封上寫19),書本中所假設的語句也大多都有理論依據,但對我來說那些語句像是不停地在暗示,特別是當人較為脆弱或無助時,這類的語句特別容易進入你的腦海裡(我也不小心用「你」了,不過我會節制的)。就像把書本的東西轉化成日常語句然後再通通往你身上丟的感覺,總會中一個吧!

----------------------------------------------------------------------------------------------------------


回到今天的主題─「純粹的覺察─自我為脈絡的概述」,雖然很哲學,但還好大家今天都蠻感性的。也可能是今天帶領人是小琦的關係,好像被點的人就像前面有支麥克風一樣,要開始一段自己的演講時間了。

小雅的分享讓我很有感觸,從不自信的自己試著發展出自信,然後最後再回到自己的內在,去看到那個不自信;帶著那些缺點或自卑感在身上,然後往前走看看會有甚麼不同。ACT認為自我接受比起自尊更能夠為個體增加自信,也就是去看到自己就是如此的人,並練習去看到、接受這樣的自己。這些「不好」的想法或特質還是存在,它是我們的一部份,無法消除,但是藉由自我接納的過程,它們的影響力變小了。

阿合提到他在網路上和人爭論的經驗。很驚訝的是這和我認識的阿合很不同,他站出來捍衛一件事而不是擔心會得罪對方。當然我很有共鳴的是他提到那種不甘心的情緒─覺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多,本來應該是我可以做的…隨之而來的是生氣,很有可能是對自己生氣,對過去的那個自己生氣。

這可能是過去的那個情緒沒有被充分的「經驗」,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原級情緒。因此我們生氣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或是某個與他相似的人或經驗。

我也在嘗試著脫離糾結,去看待那個很會焦慮、很怕焦慮的自己,或許是我喜歡思考,也很會思考,一件事情我就會先往後想到許多種可能…所以我練習去看到他,給他一點空間,像是當我東西弄丟的時候不是急著想要消除那個焦慮,而是讓他在我身上停一下子,這很不容易,因為這似乎違反了我求生的本能。這本能告訴我要消除它,要趕快回想自己最後一次看到它是在哪裡,可能要怎麼找最快,補辦的方式是什麼,要準備什麼證件,最近的郵局在哪裡…

這很不容易,需要身邊的人支持,或是媒介。泡杯咖啡也好,去運動也很不錯,或是當自己手足無措時身邊的人給予一個支持的眼神。或是回到自己的內在空間,試著想像焦慮(或任何你不喜歡的想法、情緒、經驗等)是什麼樣子,然後往後退(在腦海裡),了解內在有一個自己不會因為感受會想法而影響,你就是你。

這很困難,我試著把那種負面感受具象化,想像它是某個不同形象的自己,把它帶在身邊。但有時候談起這種情緒,就還是會被它掌控,胸口緊繃,語氣低沉,口無遮攔…ACT認為當我們陷入和負面情緒拔河的情況,我們會花過多的能量卻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是將繩子放掉,讓它停在那裏,然後做其他你更想做的事情。然而困難的是,自己會非常相信自己的感覺是真實的,需要有人聽見或看見它,這種感覺才能夠被釋放,認知的功能才能再次運作。


說出來是不錯的方法,或是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總之,要記得的第一件事,需要跟這種負面情緒拉開距離,才能對自我有最真實的觀察和了解。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