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第五次 part 2.
在第五次的讀書會中,我分享自己當初為何想要成立讀書會的初衷。自己一直在研究所時期或大學一直不是個有自信的人(因此有陣子對Adler的自卑與超越很有興趣),但同時也隱約有股驕傲的感受深埋在心中,而這次心理師的證照仿佛給了這部分的我一種認可。這種認可讓我覺得我有能力,或有責任做些甚麼。一方面我也受到張懸(獨立歌手)的啟發,看到她因為性別婚姻議題所主持的公民對談,當中所展現溫和、接納、包容的態度,覺得很有意義。而心理師這個身份實在得來不易,總覺得可以做些甚麼來回饋一下這個城市。
一位成員回饋我說,她蠻驚訝的是我是自卑和驕傲可以同時存在的。是的,我想人們都是如此,在不同的背景脈絡下會展現不同的態度,很難說那種感受比較強烈。只是這肯定確實讓我更有信心去做我原本就做得到的事,談起心理諮商相關的事件也會覺得更有義務和責任去說明清楚。其實我本來對這些心理諮商的概念一直都很有興趣和想法,只是總覺得我跟大家沒甚麼不同,甚至沒有工作經驗這點也曾讓我感到自卑過(如果實習經驗算的話)。曾幾何時自己一直用較為嚴苛的標準去看待自己,設下一些規則或限制,讓自己不能或不願意去做某些事情。但是現在好像有個門路了。
然而,得到這種身分也讓我自傲的部分浮上海面。有時候容易去論斷他人的心理或行為模式。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準備研究所的時候,當時熟悉了各種心理學知識後習慣拿來分析周遭的朋友,變得內在有些膨風。我試著用ACT的觀察你的想法,去注意我的想法,把自傲的想法命名,並保持距離地觀察它。但其實這就只是個想法而已,不會因為我怎麼想就改變我和他人的關係,就「觀察的自我」來說,關係的本質仍然是存在於當下我跟對方的互動。
自卑的部分讓我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更進一步,期望自己看到事情不只有觀察表層,還能夠看到事情的下一層、或更深層的動機,同時也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抱持著謙虛的態度;自信的部分則使我在執行所學的時候保持專注,並感到責任與義務去深化這些知識和實務技巧,並適時地做介入或採取主動的姿態。
不過感到自信是很美好的事情,難以抗拒。
讀書會較為困難的是有時候自己要投入,但有時候又要稍微抽離。一部分是想把自己更真誠的部分帶入讀書會,加入我的個人風格;一部份又要讓大家能平均的分享,掌握時程,帶入書中的內容。這邊我想到John Oliver的《上週今夜》,這個節目除了帶來深度新聞內容之外,會以John Oliver的幽默口條去穿插議題,除了能夠中和新聞內容所造成的腦力疲乏,同時也能讓聽者對平淡的文字有所連結。這也是我期望能夠帶來的讀書會氛圍,畢竟純粹的知識分享與吸收是相當耗腦力的,既使是參加研討會的研究生其實到下午3點過後注意力就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若流於閒聊和漫談的話,讀書會也會失去功能和意義,變成娛樂、乏味無內容的談話節目。
另一個可能的狀況是讀書會沒有安排太多時間去討論問題,或是延伸出來的像是理論基礎的探討。起初我把讀書會的定位放得較簡單,只要成員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跟ACT有關的省思,並互相回饋即可,太深入的探討某個諮商概念或理論基礎可能會淪為研討會的形式,太過艱澀。
但有成員回饋想了解其中的理論基礎,當初考量到整體讀書會的氣氛就只有先帶過。回來想想覺得可以做些研究,就去找了文獻,之後再找時間整理。
從想要尋找想法的交流和刺激,一直到現在對讀書會產生更多的想法。也不時會思考讀書會之後的走向。「可以更深入嗎?」、「場地是不是可以更好?」、「人員需要調整嗎?」、「內容需要更換嗎?」、「或是同本書繼續練習?」
思考的自我在告訴我:「還可以做的更多!」
我看到的這個想法…
我注意到這個想法…
所以我不是這個想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