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情緒與維持情緒界線
這陣子讀書會的進度正好要談到「接受自己的情緒」,且正好辦公室也發生一件充滿情緒的事件,在談這事件之前,我想先討論一些有關情緒的概念和我對生活中情緒的觀察。首先我要澄清一下,我是個理性的人,或許不是最適合談情緒的角色,但這幾年下來的諮商實務訓練和理論的學習,讓我進行許多反思和自我探索,同時和個案的連結以及情緒也有很多共鳴,我想經過這些經驗,自己和內在的情緒有更多接觸,換句話說,我更能夠去承認自己、同理他人的情緒了。
在研究所時期參加過人際歷程的研習,當時的內容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其主要的概念是來自人際之間的互動有許多巧妙之處,有時候言語的內容並並不是重點,而提醒諮商師去了解互動之間的歷程。但我唯一記得的是,講師提到人與人互動背後有他/她最終的需求,就是「被尊重」以及「被愛」。這樣的需求在人與人互動的時候會隱藏在語言背後,或是被情緒所掩蓋,從談話的「內容」難以看出端倪,可從談話的「過程」去了解。
例如當你跟同事抱怨工作上令人氣憤的事情,他可能會跟你說…「不要生氣啦…我之前還遇過XXXX…」;你跟交往多年的對象分手了,他可能會跟你說…「不要難過啦…反正他本來就XXXX…」很有趣的是,我們似乎覺得「不要」有這些情緒比較好,不要有─害怕、緊張、焦慮、生氣、難過…。我在《act閱讀筆記,情緒是可控制的嗎》提到我們都希望保持平靜,以和為貴,特別是以和諧、關係為主的台灣文化,往往是試著壓抑情緒,甚至也不希望他人有這種情緒。當我們說「不要生氣啦!」這樣的話同時,也是害怕他人在自己面前生氣,或許也是不希望他的生氣勾起自己的生氣。而或許在這談話的背後,只是希望對方能給予愛的關懷和尊重自己的需求。在這樣典型的談話過程中,從歷程來看更能真正的了解對方。
昨天正好同事接到一通電話,一位操大陸口音的先生跟他抱怨自己中午打了十幾分鐘都沒人接(中午休息阿大哥…),找不到要找的a小姐,當同事去幫他找a小姐時正好不在,因此他回來跟這位先生說:「不好意思…a小姐正好不在…」接著不知名的先生就爆發了「我等了這麼久你只跟我說一句不好意思!我中午一直打…一直打…XXXXXXX!」事後想當然,同事後來很火,看到一個人就說一次剛剛的經驗。
建立良好的情緒界線是很重要的,也就是我們能夠承擔自己的情緒,不會過度受到別人的情緒感染,並能夠釐清誰要為這個情緒負責。
建立清楚、有彈性的情緒界線,首先要培養自信、自尊,並且尊重自己的需求和空間。區別自己和重要他人的不同,特別是各種事件的責任歸屬,要自我負責,不需為他人擔負不必要的責任(他人的責任,任我們有三頭六臂也擔當不起)。適時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並懂得恰當地拒絕別人。此外,盡量以此時此刻的精神面對情緒,只處理現在狀況所引發的情緒,把過去經驗的影響或對未來的擔心,也劃出界線來。
《曹中瑋(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P.168》
若連結到同事的例子,既使這位先生莫名地要求並責罵他讓他很生氣,但同事的憤怒情緒仍要自己負責,而電話另一頭的先生則要為他的行為負責。同時這位先生的憤怒情緒也勾起了他的生氣,所以才有後續的抱怨行為。當下我聽完同事的抱怨後,想說如果我的話我會說:「先生聽起來你中午打了很久的電話,都沒人接,所以我想你一定很生氣都沒人聽你說話…而且你也不滿意都這麼久了都還找不到a小姐,覺得我們很沒效率…但是我們中午是休息時間,且a小姐現在也還在開會沒辦法接聽,不然我幫你留個訊息請她盡快回電給你好嗎?」曹中瑋在《當下,與情緒相遇》書中提到,「要安撫一個情緒激動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和接納這樣的情緒」也就是在對方情緒激昂地當下,對方在意的不是能否找到a小姐,反而是希望有人可以讓他宣洩情緒,需要被尊重。
但是我們要尊重彼此的情緒界線,我們也不是他的依附對象,對方沒搞懂機構的休息時間,希望直接找到a小姐找不到是他自己的問題,同時他的生氣、不爽也是他自己的責任。雖然接到的當下難免會有些惱火,但保持彼此的界線,並提供暫時的解決方法。
不過…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探討,在電話中的情況會錯過許多溝通的非語言訊息,肢體、表情、態度等等,也許我講完那段話對方反而更火大也不一定。當對方情緒功能亢奮時嘗試用認知(也就是「內容」)和對方溝通,容易形成鬼打牆的大聲吵架比賽。如果從「歷程」來看人際互動可提供另一種角度來應對,也更能照顧到對方內心的需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