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

最近在閱讀心理諮商書籍時,腦海中不時會挑出當年全職實習時的幾位個案,驚覺到「原來當時我沒注意到」…或是…「其實我可以…」等等的想法,對我來說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活在當下」的概念應用在自己身上,以及對自己的影響和改變。

        活在當下意指個體全然的處在當下的經驗中,而不迷失在自己的想法或情緒中,和當下的內在感覺、想法,外在的世界或人物保持連結。ACT認為脫離糾結和接受的起點都是有意識地注意此時此刻出現的想法和感受。有時在治療初期,就必須先確切地聚焦在當下,特別是容易解離或情緒失控的個案,處在這樣狀態的個案無法進行認知或建設性的活動。

        在實習中負責做初步晤談,最大的挑戰時不曉得個案來時的狀態如何,記得有次來了位情緒很強烈的個案,似乎是遭遇強大困境的不久後就決定馬上來到諮商室(首先要先為該諮商室的心衛推廣掌聲鼓勵!),而我要做整體狀況的了解並評估其身心狀態,與他急於想要告訴我他的遭遇那種迫切的渴求形成對比。後來我出來後看了時鐘,整個過程花了疲乏的45分鐘,而我蒐集到的主述困擾卻感覺不是很齊全。

        其實後來也有多次個案來時的情緒相當激動,有時並不是我接到而是注意到,其他夥伴從初談室出來後也是身心俱疲的樣子。或許當下我可以先請個案喝杯水,並做個深呼吸,或是胡嘉琪的平安9-9-9(一種9秒鐘的深呼吸和肢體放鬆);而若是解離或是情緒低落的個案,先請他注意諮商室的特徵,或胡嘉琪的解凍3-3-3(觀察3種不同事物的3種特徵)

        這些方式或技巧從過去或未來中拉回現在,將功能拉回至「容納之窗」之中,認知功能才能接續著發揮作用ACT書中提到要建構一個此時此地的練習,基本要素是將個案的注意力引導到…「現在」!例如呼吸、姿勢、感受、房間的特徵等等,然後請他以好奇的態度來觀察「現在」。再進一步才是引導個案脫離糾結或是接受情緒。

        ACT的讀書會中我帶領了幾次聚焦在當下的呼吸練習,有人說感覺很累,有人發現自己的心跳很大聲,有人發現自己會焦慮,這些反應都是處在讀書會當下最真實的反應。若是我直接進入了讀書會的討論,成員們可能會忽略這些想法、情緒或感受,進入過去搜尋已讀過的書本範圍,這樣就有些可惜了。

        自己在服役期間,因為受傷的緣故開始練習瑜珈,發現自己更能夠專注,同時對身邊的人也更有感受力和同理心;更重要的是注意當下的狀態,接受自己的焦慮、不足;傾聽自己催促的聲音、想急著向未來衝刺的聲音。我們的思考模式和認知功能使我們容易受到過去所牽引,並且習慣性地替未來做打算,因為不這麼做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

最近重看了David FincherFight Club(以下應該無雷),最後一幕和配樂到現今都仍算是經典之作,記得在當下看到這幕時正好接到研究所通知上榜的電話,對於付出的努力獲得回報,隨後的震驚和這部片的結尾帶來的衝擊混和在一起;而在完成學業和拿到證照,兵役剩下一半的現在,我有什麼不一樣嗎?

或許是自己比起以前更篤定自己想做的事,我感覺更能夠了解Tyler 在說什麼了,也能了解他和主角從酒吧走出來對他說─「我要你朝我用力打一拳!」那種堅定,十分確定他要的是什麼。那種活在當下的感覺,對主角來說,解離的心理狀態和麻木的生活使得他需要Tyler,幫助他再次和生活有所接觸。


活在當下會覺得時間流逝得很快,同時當自己知覺到的同時會有一種滿足感。也會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做出更適合自己的決定。但我們不必隨時都必須和當下連結,偶爾沉迷在一部電影或是對未來的幻想是很美好的事情。只要能夠符合自身價值觀去做出行動,正念就可以適當地融入生活之中。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