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有哪幾種?
由於在閱讀ACT理論時發現談到關於情緒的章節有點卡卡的,正好在圖書館看到一本以完形心理學為背景去談情緒的書,因此想藉由裡面的內容去了解情緒,順手作了一些整理。
情緒分為三類:
一、
原級情緒
指的是與客觀情境相符合所產生的情緒,例如自身因權益受損而生氣。
(一)、健康的原級情緒
指刺激的大小和情緒反應相符。
(二)、不健康的原級情緒
指刺激的大小和情緒反應不相符,或差異過大。一種「情緒強度與現實不符的狀態」,
例如個案因為工作被主管輕微責備,回家後卻陷入了嚴重的憂鬱導致請假一個禮拜,其背後是勾起了小時候被爸爸在全家面前責罵的經驗,感到相當羞愧。
二、
次級情緒
個體因社會文化或家庭規則,壓抑內在的情緒,改以另一種情緒表現出來;一種無法如實表達但改以另一種形式呈現的情緒。例如有位女生對於自己好友常在自己面前放閃覺得很不爽,但其實背後是因為該朋友的男朋友相當優秀,導致其想到自己沒有男友所感到的自卑感。
三、
工具性情緒
情緒變成了「增強」某些行為的工具,常常是不自覺的發生,像是常見的當小孩在公共場合吵鬧,媽媽擺起臉色對小孩說:「再不安靜,我就不理你了!」(母親的生氣變成一種工具,增強了小孩保持安靜的行為。也是所謂的情緒勒索。)
了解個案的情緒是屬於何類型,可以以此去判斷適合做何種介入方式。有時候不一定要急著去消除當事人的焦慮,而是可以引導當事人去「注意」她的焦慮,讓她可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或度過危機事件,待日後適當的時機再來處理。
曹中瑋在《當下,與情緒相遇》提到,諮商師要協助當事人的,就是讓情緒回歸到原本的自然和流動。當情緒「卡住」的時候,人會產生許多方式去紓解或壓抑那個原級情緒,很難單純地「放下」或是「不要」有那個情緒;而當一個人面無表情或是面目猙獰時,也可能不代表那是他真實的情緒。
工具性情緒中的情緒勒索,以最近比較流行的用詞是來說就是「冷暴力」,維基百科的定義是:精神虐待,是虐待的一種,指一個人導致其他人出現心理創傷、焦慮症、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綜合症等心理傷害。這些虐待常常與權力不衡的場所有關連,例如欺凌、虐兒和工作場所欺凌等。(每次聽到這次都會想到蔡依林的:「我要用冷暴力冷凍你」…依林阿!你知道這其實對男性很傷嗎?)
最近也才慢慢在市面浮出這樣的概念,我想也是因為這是較為不易發現的一種傷害行為。例如一名婦人每到傍晚就對先生大呼小叫,從生活瑣事到人生大事無所不念,先生礙於維持家庭和諧的心態只能默默忍受,久了之後對先生的心理狀態也會有相當負面的影響。
而台灣文化下的男性又是比較對情緒不敏感的,包括覺察、表達部分,表達情緒對男性來說常被視為軟弱的象徵。在《脆弱的力量》書中,Brene Brown專門研究女性的脆弱,在一次演講中她碰到一名男性詢問有關男性的脆弱的議題,其對男性無法表達的脆弱做了很好的描述:「你們(指女性)不喜歡我們從馬上摔下來,你們寧願看我們戰死在馬背上。」背後傳遞出來的是男性所背負的文化期待(該場景應該是美式文化,不過我想台灣這部分也是符合的)。
情緒是難以捉摸的,任何的歸類都無法完全整理出情緒的所有種類。且情緒常是複雜、深層的,一個人的語氣、姿態、表情可能傳遞出不只一種或是潛意識的訊息。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地去理解和接納,不要急著去否定或是放大他人的情緒,並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選擇合宜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參考資料:
曹中瑋(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張老師文化。
留言
張貼留言